根據研究顯示有扭到病史的人發生二次扭傷的機率是沒扭傷過的3.5倍,甚至有高達46%會變成慢性腳踝不穩定,也就是俗稱的『玻璃腳踝』。扭傷後應該如何處理及訓練,跟著放勢一起學知識,告別玻璃腳踝!
腳踝扭傷怎麼處理?
急性期主要症狀為紅腫熱痛,處理目標為:消腫&維持關節活動度&肌力
消腫的方法有:
1.彈繃加壓: 露出腳趾,由遠心端(足背)往向心端(膝蓋)纏繞,纏繞後需注意腳趾無發白且感覺無異常
2.腳踝幫浦運動:將下肢抬高於心臟後在不引起疼痛範圍內做腳踝背曲-蹠曲(勾踩)的動作,一分鐘做15-20次(以每3-4秒完成一下勾踩),每天做3-5組,利用肌肉主動收縮擠壓使受傷後產生的組織液回流
維持關節活動度及肌力訓練:
腳踝做四方向的動作,分別是背曲(上勾)、蹠曲(下踩)、內翻(腳底往內)、外翻(腳底往外),慢慢增加活動角度及神經肌肉控制。
加入彈力帶給予阻力,刺激腳踝周圍肌肉收縮,次數10-15下(每下3-5秒)做3-5組,漸進增加次數、組數及阻力大小,初期以控制順暢為首要目標,且注意動作速度不要太快。
復健初期的強度以不增加疼痛為指標,等腫脹及疼痛度下降後,再慢慢增加強度及訓練量
消腫後要做什麼訓練?
待腫脹消除及疼痛下降後,會以:本體感覺、動作控制、周圍肌力訓練為目標。
本體感覺為肌腱及韌帶內感覺受器,主要是察覺自身姿勢及關節位置,扭傷後會使本體感覺受器受損,缺乏訓練會造成反覆扭傷進而變成慢性踝關節不穩定(Chonic ankle instability, CAI),研究顯示經過6週本體感覺訓練能增加慢性踝關節不穩定患者平衡的能力
踝關節本體感覺訓練:可利用張眼/閉眼單腳站、Y balance 、單腳站在不穩定平面(軟墊或Bosu球)或是增加其他外在刺激(接球、反應燈),根據個案的需求及專項增加外在刺激的變化
周圍肌力訓練:
脛前肌:站姿腳背勾壺鈴做腳踝背曲(上勾)的動作,過程中注意膝蓋保持穩定避免產生過多動作,漸進增加次數及壺鈴重量
腓腸肌/比目魚肌:利用墊腳尖訓練小腿後側肌群,直膝訓練到腓腸肌,屈膝則訓練到比目魚肌,要注意身體往上站避免過多前傾
腳踝扭傷是很常見的傷害,積極的傷後處理及訓練能避免延後組織修復的時間,安排完整的恢復計畫能達到預防再次扭傷的效果,另外,除了腳踝周圍的訓練外臀部肌群的訓練能幫助下肢及骨盆的穩定,對於預防腳踝扭傷也是很重要的部份喔!
不過每個人傷後復原的狀況還是因人而異,本篇介紹傷害訓練大方向的概念,細節仍然需要專業人士進行評估較安全!